有理想的中国IT企业,正在全球攻城略地 | 塞冬
解读科学,洞察本质
戳穿忽悠,粉碎谣言
本文作者塞冬,一个坚持房产、经济、时评类干货文全原创的知乎大V,擅长用数据说话。
在今天的文章中,塞冬指出:和以联想为代表的上一波“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同。目前,市场化的中国IT企业,正在以大多数国人没有认识到的速度,建立起一套国际化的中资互联网生态。这一进程能否成功,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能否突破信息产业核心技术。
细心的读者或许还会记得之前塞冬的两篇文章:中国芯片业能崛起吗?京东方的经验告诉你,能!&未来人口四倍于中国的非洲,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妨再看一看,或许有新的收获。
最近两个争论比较火:一个是倪光南和柳传志,是“技工贸”还是“贸工技”的老问题;另一个是张一鸣和马化腾,是头条系和腾讯系的新问题。
一个是反思中国为什么没有形成自主的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另一个是讨论信息流和短视频app对传统互联网巨头所带来的冲击。两者看上去并没有多少联系。
除了这两个争论,“5G投票门”也愈演愈烈,联想自觉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成功典范,不应背负骂名,而许多消费者则对其积怨已深。客观上,其的业务也遇到了极大瓶颈、陷入停滞。
在此前《破局”中国芯“》这篇文章中,塞冬描述了中国自主芯片和芯片代工产业可能的发展路径,对芯片领域的巨大差距和正在发生的积极转变列举了许多数据和案例。
而本文则将阐述塞冬的另一个观点:和以联想为代表的上一波“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同。目前,市场化的中国IT企业,正在以大多数国人没有认识到的速度,建立起一套国际化的中资互联网生态。这一进程能否成功,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能否突破信息产业核心技术。
还不光是技术层面的事,未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文化的输出,中国下一代青年能否有充足的高薪岗位,以京深杭为代表的互联网核心城市能否带领诸多二线城市一起迈上更高的台阶,都将与这一进程深度绑定。
最重要的,塞冬想说的是:不要慌张,要相信中国企业在残酷环境下摸爬滚打的能力,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再过个五年八年,我们就比较难对付了。
话不多说,继续用数据说话。
中资手机崛起
先来看一些不那么基础的、偏消费端和上层应用的产品。
在此前的一些文章中,塞冬曾列举过近年来中系手机在全球市占率的不断攀升,下面是2018年Q1的全球智能机出货情况。top10厂商中,7家是中国公司:华为、小米、oppo、vivo、联想、中兴、传音。
大部分国人对传音不熟悉,这家深圳公司由前波导高管创立,是非洲手机市场的老大,在塞冬《未来人口四倍于中国的非洲,我们该如何面对》一文中有提及。
top10里的另外3家是排名1、2的三星、苹果,以及排名第7的LG。
2018年第一季度:
top10中的7家中国公司共出货1.28亿部智能机。
3家非中国公司共出货1.42亿部,比top10里中国公司多1400万部。
top10以外的others,共出货0.90亿部。
在others中,主要是中国二线品牌(魅族/TCL/酷派/金立等),以及索尼、诺基亚、HTC,还有印度、东南亚等地的本土公司(基本是中国贴牌生产)。
下面是这三类厂商过去三年一季度的趋势:
中国厂商全球份额的快速提升(上图蓝线),一大原因是中国本身就是全球最大手机市场,智能机出货占全球30%左右。过去几年,中国厂商在国内市场逐渐排挤掉iphone以外的国外手机品牌,将三星打到了低于1%的others,这直接拉升了中国厂商的全球份额。
但光有国内还不够,除了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主导以外,华为/小米/oppo/vivo/的国际化也较为成功,这几家30-40%的出货量在海外完成。
如今,国内手机市场已经饱和,2017年全国智能机出货下降4%,2018年一季度更是同比暴跌21%(少了2000万+台)。如果国内市场不跌,上图中今年一季度的蓝线就反超黄线了。
随着国内的饱和,近两年,中国手机厂商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进攻。以欧洲和印度这一高一低两个市场为例:
今年一季度,华为在欧洲的出货量同比大增38.6%,市场份额提升至16.1%,小米更是从无到有,拿下5.3%的份额。与此同时,三星和苹果都是下跌。
印度市场的剧变则更像中国厂商的降维打击:2016年第1季度,印度智能机市场格局是三星+三大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Intex、Lyf)+联想/Moto。一年后,印度本土品牌被打成了others,前5里面4家中国品牌。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反超三星成为印度智能机老大。
注意,从2017Q1到2018Q1,联想/Moto也被排挤出了印度手机出货top5,取而代之的是华为——不仅在国内,联想手机在海外也面临着华米OV的巨大压力。
虽然,两年前红火的印度本土品牌其实也是珠三角企业代工,但在短短一年内,中国手机品牌就成功在印度客场打败三大地头蛇,还是出乎许多人意料。对此,印度的反应也很激烈:
2017年12月,印度将手机进口关税从10%提升至15%,2018年2月,又宣布继续提升至20%。
不光是手机整机,印度进口手机零部件关税也从10%提升至15%,液晶面板从7.5~10%提升至15%。
这让小米、oppo、vivo等国内企业,纷纷与富士康等代工企业合作,在印度设立手机组装厂和手机零部件厂,以规避高额关税。LG也准备在印度建立液晶面板厂。用不了多久,印度就会逐步拥有较为庞大的手机组装产业(陆、韩、台资)。
下面是小米在印度和富士康合作的手机组装工厂,目前小米已在印度有6家组装厂。
最后再来感受一下东南亚市场。印尼拥有2.6亿人口,占东南亚的4成,是全球人口第四大国,2018年第一季度的智能机出货量如下图所示:
同样的,小米以从无到有的强劲态势,同比增长14.5倍,市场份额达到18.3%,小米+oppo+vivo,合计拿下印尼42%的市场份额。第一名仍是三星,第五名是印尼本土移动运营商金光通讯,同比暴跌34%。
金光通讯是金光集团旗下公司,该集团由印尼华人黄奕聪创立,现任董事长黄志源是其长子。半个世纪前,黄志源被父亲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读书,如今北大东大门就矗立着一座金光捐赠的生命科学大楼。
通过上面数据我们会发现,在全球人口最多的五大经济体里(中、印、欧、美、印尼),中国手机品牌在中国占据了绝对主导,在印度/印尼市场份额达到40~50%,在欧洲也拿下一大块蛋糕。更重要的是,中国品牌在这些市场都在高速发展,在短时间内打趴本土品牌,并稳步压缩三星的份额。
唯一难以拿下的就是美国市场(苹果+三星占2/3份额),但是,美国智能机出货量只占全球的12%,是中国的4成。中国厂商如果能将美国以外的市场都拿下,也足够主导全球市场了。
上面说完亚洲和欧洲,下面是总人口和中国、印度差不多的非洲市场,2017年,传音首次超过三星,成为非洲智能机老大。
总的来说,在全球市场上,无论是高端的欧洲,还是低端的印度、东南亚、非洲,中国手机品牌都在快速成长。目前唯二能阻挡中国厂商继续扩大份额的就是三星和苹果。苹果独立的生态短期无法撼动,但三星的份额是在逐渐被蚕食的。
三星有全球最先进、最齐全的智能手机关键零件制造能力(最好的oled、最好的存储芯片、大部分关键零件都能自造)。但是中国厂商则拥有消费电子领域其他几项重要的能力:营销、渠道、针对当地市场快速迭代升级产品。
oppo/vivo极强的广告和地推能力,小米/荣耀的极高线上性价比,华为逐渐逼近世界一流的产品力——三星除了旗舰机型尚能保持在部分领域的硬件优势外,中低端机型缺乏战胜中系品牌的理由。
说句不好听的话:在日常消费品领域,中国消费者一度可能是世界上比较不喜欢国产品牌的。短短几年前,国产手机基本就是“充网费送的”代名词。
而如今,当国产手机靠产品、渠道、营销征服了大部分苛刻的国人。那么,一旦中国手机开始大规模出海,同样的打法也完全能在海外生效——印度、东南亚、欧洲、非洲市场,都正在证明这一点。
道理也简单,国内的商业竞争难度超过大部分海外市场:厂商数量多竞争激烈、竞争手段丰富多样、地价高商铺贵、流量明星代言费极高。只要能在这样的hard模式竞争出来,在海外easy模式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在印度,vivo今年3月刚独家买断了阿米尔汗,价格约合1400多万人民币一年,比国内一线明星低一个数量级。在vivo之前,阿米尔汗代言的是Snapdeal(印度top3的电商公司),该公司有阿里投资——本文后面会详细介绍。
众所周知,板球是印度的国球,印度人对板球的痴迷世所罕见。于是,OPPO冠名了印度国家板球队,而vivo则冠名了印度板球超级联赛(IPL)——对见惯大场面的中国厂商而言,这些只是小钱。
其实,用中国消费者自己选手机的经验就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国际手机市场——对任何一个开放的国际市场,只要中国厂商用上类似国内的力度,海外消费者在进行选择时,就会面临和国内消费者类似的“处境”——在大部分预算区间内,不买中国品牌手机,还能买什么?
从全球来看,越是中国厂商尚未大力进军的地区,三星份额就越高——比如在南美的份额有40%+。三星现在每年在全球销售3亿台左右智能机,其中S系和Note系只有不到6000万台,80%都是中低端机型。而这些中低端机型,就是国产品牌未来几年的重点进攻目标。
当然,不光是出货量份额的提升。近年来国产手机产品力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P20引领DXO评分、MIX初创全面屏、vivo开启屏下指纹等等。2018年,华为P20系列的全球销量预计将达到2000万,接近三星S系的一半,这是国产高端机占有率的新高。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不再赘述。
看到这里,许多人会有疑问:
国产手机逐渐主导全球安卓手机市场,这是相当有可能的,但是光有量有什么用?iphone凭借不到20%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全球手机产业大部分的利润。
安卓操作系统、高通处理器、索尼感光元件、三星闪存、三星/LG屏幕...手机的大部分高附加值零部件都不是中国品牌,国产手机主要就做了组装+渠道+市场+部分零件,核心技术仍然被卡脖子。
在PC时代,联想吞并thinkpad后,逐渐成为全球PC出货量第一。那么,在移动时代,我们就算拥有全球手机出货第一的厂商,又能怎样?不就是第二个联想么?
为了回答这些疑问,让我们接着看下一节。
中资手游席卷全球
沿着智能手机的脉络,我们继续看一些偏应用层面、和日常生活更相关、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基础的东西后面再聊。
先来看手机游戏:根据newzoo的数据,全球2017年游戏市场共1089亿美元,其中:
移动游戏(手机+平板)461亿美元,同比增长19.3%
PC游戏294亿美元,同比下降2.6%
主机游戏335亿美元,同比增长3.6%
手游目前已经是第一大游戏种类,且增速远超PC和主机。用不了两年,手游就将超过全球游戏市场营收的一半。
其中,中国游戏市场营收325亿美元,全球第一;美国第二,254亿美元;日本第三,140亿美元。
2017年,全球公司游戏收入排名如下表所示。腾讯第一,等于索尼+微软的总和,且增速高达51%,远超其他巨头。表中的苹果和谷歌并不是游戏公司,其游戏营收来自应用分发平台的提成。网易排第六,和微软、暴雪差距不大。
中国公司在传统主机游戏的影响力基本是0,PC游戏方面,下面是2018年4月全球PC游戏用户排名,可以感受一下腾讯的影响力:
全球PC游戏TOP5里,腾讯收购/投资的占了3家。腾讯靠收购来做国际化,已成为PC游戏市场最重要的玩家之一。爆文《腾讯没有梦想》对此的诟病是——腾讯越来越像软银,重投资而轻业务。
这其实也有一定必然性:中国公司依靠巨大的国内市场成为全球巨头也就是近几年的事,资金雄厚但研发实力相对薄弱,特别对于主机和PC这种老业务而言,想要入局最快的方法就是收购——当然,收购和收购是不一样的,后面将会说说腾讯的收购有什么不同。
相比PC而言,在新兴的手游市场,中国公司的优势就更加明显,随着手游占全球游戏份额的不断提升,中国游戏公司的总体地位还将继续攀升。
国内手游市场大家都很熟悉,腾讯和网易制霸,就不说了,我们继续放眼海外。
还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印尼,top10手游中,9个来自中国:
印度的手游市场相比国内相对初级,大部分top游戏是小游戏,和5年前的中国市场类似。下面是印度安卓下载榜,红框为腾讯、或者腾讯已收购的公司,腾讯《绝地求生》排名第11。
表中的King公司,是全球著名的小游戏巨头,现在属于动视暴雪。除了腾讯和King以外的,剩下就是一些印度本土小公司。随着印度智能手机档次的提升,大游戏占比的增加,腾讯系在印度的份额还将提升。
看完低端的印度和印尼,再看个最高端的市场——美国4月iOS游戏类下载前五:
排名第一的,是腾讯入股48%的EpicGames公司开发的《堡垒之夜》(被指责为山寨绝地求生),排第三的,就是腾讯的正版《绝地求生》。除了这俩以外,其他三个都是小游戏。
继续看个高端的——欧洲4月iOS游戏类下载前五——和美国一样,腾讯的两个“盗版”/“正版”绝地求生+三个小游戏。
最后一个高端的——日本5月iOS所有app免费榜:网易版绝地求生排名第3,抖音海外版(TikTok)排名第4。
关于抖音,接下来还会聊很多,此处不再展开。
这里用一组统计数据对手游做个总结——根据《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我国2017年自研游戏海外收入达到83亿美元,再加上腾讯的海外收购公司(supercell/EpicGames等),中资控制的公司在中国以外的手游市场,占据了120亿美元以上的营收:
全球市场上:中国市场(中国厂商占绝大部分份额)+中国厂商海外收入,占全球移动游戏市场的65%。
单看非中国市场:中国厂商海外收入,占中国以外全球移动游戏市场的43%。
中系手游公司已成为全球手游市场的绝对领头羊。
总的来说,中国游戏公司在智能手机时代占了两个便宜:
欧美日传统上是主机游戏占主导,传统游戏巨头转型手游较慢。
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游戏市场体量比中国小1-2个数量级,难以培养出研发和市场能力都极强的手游巨头。
其实也不光是腾讯和网易,在《绝地求生》火起来前,在海外攻城略地的,更多是一些国人没怎么听说过的国内二线公司:
上表中某个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中国游戏公司,在过去5年里,让几位塞冬的好友获得了财务自由——开拓海外,不仅能扩大中国公司影响力,更能改变个人命运。
那么,欧美日传统游戏巨头怎样应对中国公司的崛起?举个任天堂的例子:
任天堂前任社长岩田聪,曾长期拒绝开发手游,理由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不让“劣质”的手机游戏损害任天堂的口碑”,另一方面是想把控游戏机这个软硬件一体化生态。
2011年,岩田聪曾说:“如果我们做了手游,任天堂就将不再是任天堂。”2015年,岩田聪去世,让任天堂终于可以开发手游。2016年初,任天堂发布了第一款手游——《miitomo》。
此后任天堂又相继发布了大名鼎鼎的《精灵宝可梦GO》和《超级马里奥酷跑》,虽然这两款游戏的下载次数屡破各种记录,但营收不到五千万美元——相当于腾讯游戏一天的收入。
没办法,任天堂还是选择向现实低头,推出了F2P模式(免费玩)的《火焰纹章:英雄》,上线一年,营收终于达到了3亿美元——相当于腾讯游戏不到一周的收入。
我们重新回顾一下2017年全球公司游戏收入排名表:
排名第2的索尼,基本依靠主机游戏,其手游收入全球排名第10,比腾讯少不止一个数量级。苹果/谷歌不再赘述,微软也是靠XBOX。
排名第5的动视暴雪,是许多玩家心目中的偶像公司,也是一家传统的主机/PC游戏大厂。2015年时,其主机游戏占公司收入的51%,PC游戏占32%,移动游戏只占9%。
2015年底,动视暴雪以59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英国的手机小游戏公司King,开始向移动端转型。2017年动视暴雪财报中,主机/PC/移动的比例已经变为34:29:30(还有7%来自其他收入)。
King的主打产品是《糖果传奇》,是一个全球月活跃用户三四亿的“消消乐”类小游戏。
下面是动视暴雪三大业务板块2017年的营收和增速情况。动视暴雪作为传统上的大型游戏巨头,如今居然在靠“消消乐”来获得公司的重要增量。
当然,消消乐在长远上是无法和腾讯/网易的手游大作竞争的。
传统游戏公司中,真正大规模自主转型手游的就是任天堂,其今年的手游营收计划是翻3倍,达到10亿美元——约相当于腾讯游戏部门2018年两个星期的收入。
可以看到,暴雪和任天堂这两个国人心目中的时代记忆,都正在艰难地向手游转型,但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无论在收入还是玩法上,都和腾讯有质的差距。
于是,我们放眼全球,目前能和中国公司竞争的手游公司真的很少,体量也远小于腾讯和网易。腾讯/网易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加强研发和收购,将一切可能的竞争对手甩在脑后、或者买下来。
“盯紧、买入、融合、创新”——这是腾讯凭借自己超过其他手游公司一两个数量级的收入在全球各地进行的降维打击。
还是以《绝地求生》为例:
2012年,腾讯以3.3亿美元购买了前文提过多次的EpicGames 48.4%的股份,让其成为腾讯的联营公司。该公司的核心支柱不是游戏,而是著名的“虚幻”引擎——腾讯因此获得顶级游戏引擎技术。
2017年,韩国蓝洞公司的《绝地求生》异军突起成为现象级PC游戏,如前文所说,腾讯购买了蓝洞10%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8年初,腾讯获得《绝地求生》全球手游发行权,继承了腾讯传统的“内部竞争”套路,一次开发了两个版本——“刺激战场”和“全军突击”,于3月19日正式在全球发行,短时间内就登顶全球100多个市场游戏下载第一。
EpicGames看到绝地求生大火,也将其名下的《Fortnite》(堡垒之夜)增加了团战版本,为此还被蓝洞指责抄袭——EpicGames获得新玩法,成为发达世界近年来少有能推出现象级手游的公司。
而腾讯的《绝地求生》手游,则是基于EpicGames的“虚幻4”引擎开发。
如前文数据,目前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最火的手游,要么是EpicGames的“山寨版”,要么是腾讯的“正版”——无论怎样,都是腾讯的,唯一例外的是日本市场的网易荒野行动。
于是我们会发现,腾讯通过资本运作,实际上整合了一套崭新的全球手游产业链:
技术和玩法相结合,有顶级引擎的子公司获得新玩法,有新玩法的子公司获得顶级引擎。
让内部团队和收购/投资团队互相竞争和借鉴,短时间内开发出多款相似手游,在全球范围迅速铺货占领市场。
最终,让全球的大型手游竞争,变成腾讯生态系统的内部竞争。
这样的实力和打法,是让大半年出一款手游的任天堂和依靠消消乐的暴雪难以抗衡的。
3-5年后,当手游占全球游戏份额从如今的40%出头上升到60-70%时,中国游戏公司在世界的地位还将进一步提升。届时,腾讯的游戏营收可能将从目前等于微软+索尼,变为微软+索尼+暴雪+EA+任天堂,可能还不止。
腾讯的一位好老乡——大疆公司的理念也是如此:一定要做到在全球范围内市占率超过2-10位竞品之和,从而获得超过2-10位公司之和的营收,继而能有超过2-10位公司之和的研发投入,最终能诞生出超越竞品一个时代的全新产品,让全球的消费级无人机竞争变为大疆公司内部产品线的竞争。
看完中资手游在全球的跑马圈地,许多人还是会对塞冬有疑问:
的确,上一节的手机,这一节的手游,中资公司在全球都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游戏这东西只是消遣品而不是必需品,当年PC/主机时代的霸主:暴雪/EA/任天堂等,也只是在游戏界有影响力,并不是整个IT界的最重要玩家。
就算腾讯/网易将来成为了全球游戏毋庸置疑的霸主,那和80、90年代日本掌控全球游戏产业有何不同?日本并没有因为曾经掌控全球游戏而主导全球信息技术,中国公司在手游领域成功了又能怎样?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继续来看下一节。
中资互联网生态初现
两个月前,3月19日,阿里巴巴合伙人、资深副总裁彭蕾卸任蚂蚁金服CEO,出任Lazada公司CEO。同一天,阿里宣布向Lazada追加20亿美元投资,这是近两年来阿里对Lazada的第三次大额投资。此前,阿里在2016年和2017年,已经两次各投资10亿美元,将对Lazada的持股分别提升至51%和83%。
Lazada的名字对大部分国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它是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公司,发源于新加坡,目前在东南亚除缅甸、老挝、柬埔寨以外的市场都在开展业务。
根据阿里年报显示,该公司的技术架构和管理团队都已被阿里重构,已成为阿里集团的一员,也同步在海外进行“双十一”和“双十二”促销活动。2017年的“双12”,Lazada斩获了2.5亿美元GMV,同比翻番。
阿里2018年的海外零售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了94%,占全公司营收比例提升至6%。和腾讯游戏出海类似,阿里电商的海外拓展一方面依靠并购(如Lazada),另一方面则是自营业务(AliExpress,速卖通)。
从全球范围来看,AliExpress的体量略大,更多布局欧美、南亚、中东等市场,和亚马逊正面竞争(现在体量比亚马逊还是小一个数量级),Lazada则在东南亚处于市场主导地位。
阿里完成对Lazada并购的同时,蚂蚁金服也合并了Lazada旗下的东南亚最大电子支付平台HelloPay(下图为HelloPay的菲律宾首页,提示用户它已改名为Alipay)。
至此,东南亚6亿多人口的电商和支付主导权都已被阿里拿下。
在东南亚市场,除Lazada和HelloPay外,各国还有一些本土公司,也正在被逐个纳入阿里生态:
AscendMoney:泰国支付应用,2016年阿里入股20%。
Mynt:菲律宾支付应用,属于Globe电信,2017年阿里入股45%。
Tokopedia,印尼电商,在印尼市场份额仅次于Lazada,2017年接受阿里11亿美元战略投资,成为其最主要的投资者。
还是继续手机和手游的思路,看完东南亚再看印度。
印度最大电商是Flipkart,2017年占印度电商GMV份额的31.9%。亚马逊从2013年开始进军印度市场,前两年一直位居市场第3位,不敌Flipkart和Snapdeal。但近两年Snapdeal市占率大幅下滑,亚马逊快速追上,2017年的GMV已占市场的31.1%,和Flipkart差距减少到1%以下,预计不久亚马逊就可以成为印度第一。
如前文所说,阿米尔汗在代言vivo之前也曾代言过Snapdeal,该公司的主要投资者是软银,阿里也投资了5亿美元。
Flipkart对阿里而言是个悲伤的故事。2016年初,阿里曾试图战略投资Flipkart,但没有谈拢。于是,阿里没能拿下Fllipkart,而Flipkart也错过了巨额投资,导致其在2016年开始的印度电商补贴大战中逐渐被亚马逊蚕食市场份额。
2016财年,亚马逊印度亏损了357.2 亿卢比,Flipkart 也亏损 了230.6 亿卢比(人民币对卢比约10:1)——印度本土公司是很难和亚马逊比“抗亏损能力”的。
面对亚马逊的来势汹汹,Flipkart在上周接受了沃尔玛高达160亿美元的投资,将77%的股份卖身沃尔玛。至此,印度的第一、二大电商,都是美资了——这不能不说是阿里全球化布局的一大遗憾。
阿里在印度的成功之处在于拿下了印度最大电子支付应用Paytm,该公司的母公司是One97,阿里和蚂蚁是其最大股东,持股近一半。截止2017年底,Paytm的用户数已经达到2.2亿,在印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目标是在2020年拥有5亿用户。
下图为马云和Paytm创始人维贾伊。
Paytm在印度的爆发式崛起,得益于穆迪著名的“废钞”运动。2016年底,穆迪突然宣布废除500和1000卢比现钞流通,民众需在短时间内将旧钞更换为新钞,这对许多民众造成了极大不便。
与此同时,Paytm在印度主要媒体打广告,庆祝穆迪的改革,同时鼓励群众放弃ATM,拥抱电子支付。
“废钞”运动期间,存入Paytm的资金量增加了10倍,支持Paytm的商贩数量从200万增加到600万。
阿里不仅是Paytm的战略投资者,还在技术和管理上深度革新了Paytm。阿里进入前,Paytm曾有一段时间因为搞不定恶意转账套取奖励而关闭了用户间相互转账的功能,而阿里带来的技术架构和风控系统则快速解决了Paytm的业务扩张和风险控制问题,为其在“废钞”运动期间用户的急速增长奠定了技术基础。
《Paytm 是怎么做成印度最大互联网公司的?》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292322.html
除了Paytm本体外,阿里还以62%控股了Paytm旗下的电商平台Paytm Mall,希望以此为基础在印度电商市场打个翻身仗。5月初,Paytm Mall声称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比翻倍,达到14%,成为印度第三名的电商公司。
如今,印度的电商格局就是:
美资掌握了top1、2的电商公司。
中资掌握了最大的电子支付公司和第3、4名的电商公司。
上周,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巴基斯坦电商公司daraz,该公司自称为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缅甸的最大电商。
巴基斯坦的安卓电商应用下载排名中,第一名是阿里自己的AliExpress(速卖通),第二名就是本次收购的Daraz,第4名是阿里的B2B服务。
京东的布局比阿里小得多,投资了东南亚时尚电商公司PomeloFashion和越南第二大电商Tiki.vn,还有东南亚版携程Traveloka。
腾讯在这方面的布局是:
参与了Flipkart的融资,但占比较小。
成为“东南亚最大独角兽”SEA的最大股东(占股40%),该公司是天津人李小冬在新加坡创立的,聚美优品陈欧也曾是创始人之一,后来两人不欢而散,在4年前还曾隔空发文互撕过。SEA的业务包括游戏平台Garena,电商平台Shopee,支付平台AirPay,业务很全面。
除电商外,东南亚和印度的打车应用也正在成为中国资本角逐的战场。
今年3月,东南亚版嘀嘀打车Grab宣布收购Uber的东南亚业务,正式成为东南亚打车霸主。在上一轮融资中,Grab估值已达60亿美元,主要的投资者包括软银、滴滴和中投。目前,阿里正在和Grab谈判进行新一轮的战略投资,阿里能否控制Grab还有待后续谈判进展。
Go-Jek是印尼最大的打车应用,以召唤摩托车为其主要卖点。去年该公司获得了腾讯领投的12亿美元融资,使其估值达到30亿美元。
印度最大的打车应用Ola,在去年获得了腾讯和软银领投的11亿美元,使其估值达到70亿美元。
最后,非洲孕育的第一家独角兽公司——尼日利亚电商Jumia,也有传言阿里正在洽谈将其收购。
非洲是一个人口和中国、印度同样多的巨大市场,且人口将在未来20-30年内达到25-30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经济体。具体可见塞冬的文章:《未来人口四倍于中国的非洲,我们该如何面对》,这里就不再赘述。
通过上面这些案例和数据我们会发现:以阿里和腾讯为首的中国资本,正在深度介入东南亚和南亚的主流互联网应用领域。如果以国别而言,中国资本已经是这两个地区互联网领域的最大投资者,超过美资,也超过东南亚本土资本。
通过上面三节的分析我们会发现:
中资智能手机和手机游戏正在逐渐席卷全球。
中资电商、支付、打车等互联网应用正在成为东南亚和南亚的主导力量。
假以时日,欧美日以外,超过一半的全球人口,都将主要生活在中资互联网生态体系内。
那么,问题又来了:
在亚非拉,下载量最大的app是中资的么?——不是,是F家旗下的即时通讯和社交应用,以及日本的Line(母公司为韩国的Naver)。腾讯的qq和微信国际化并不成功。
美国的社交(F)、搜索(G)、视频应用(Y),仍然是亚非拉群众最为依赖的互联网基础服务。发展中国家群众在网上的停留时长、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仍然主要靠美国公司。
照这样看,中资似乎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撼动美资在全球互联网的地位。
下图:2018年1月的全球社交app分布:
那么,中资公司是否还有机会在早已成熟的社交、视频等领域有所突破,给各国人民提供他们离不开的互联网基础服务?接着看下节。
中资新媒体形态输出
如文章开头所言,最近一个争论很火:头条张vs腾讯马。
起因是张一鸣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图片,庆祝抖音在2018年第一季度登顶苹果app store应用下载量全球第一,同时批评微信拒绝短视频转发和微视对抖音的复制。马对此表示反对。
爆款文章《腾讯没有梦想》也指出:腾讯对收购的依赖和对新产品形态反应的迟钝,造成了头条系app(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火山小视频)在夹缝中做大做强,让腾讯感受到了多年未有的切实威胁。
张一鸣朋友圈分享的图片如下所示:
2018年第一季度,在苹果App Store的非游戏类应用下载排行榜里(上图右边栏),抖音(海外名TikTok)飙升到全球第一,超越了美系顶级视频和社交应用。排第7-9位的是微信、QQ和爱奇艺。
在包括安卓机的总排行里(上图左边栏),抖音位居全球第6,排名第5的是阿里旗下的UC浏览器,第7名是国内知名度不高的“茄子快传(SHAREit)”、一个风靡全球(主要是发展中地区)的文件传输工具。前四名是清一色的F系应用。
考虑到中国市场占全球苹果手机保有量的1/4左右,微信、QQ、爱奇艺上榜AppStore7-9位,主要得益于中国本土市场的庞大。而TikTok攀升到全球第1,则不仅是国内市场的功劳,也受益于其在海外市场(主要在亚洲)的飙升。下图为tiktok的谷歌搜索指数变化情况,和国内的抖音类似,TikTok在海外也呈现出指数级提升的走势。
来感受一下我们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TikTok在苹果AppStore的排名情况。先看港澳台地区:
再看周边国家:日本/菲律宾第3,泰国/马来/越南第1,印尼第8。TikTok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美系视频和社交超级应用。
抖音在国内对腾讯的压力,正在周边地区同步上演,只是压力对象变为了美资互联网巨头。
如前文所说,除抖音外,还有两个中国app登上了全球总榜(谷歌和苹果渠道)top10——UC浏览器(阿里旗下)和茄子快传。由于国内基本不用谷歌 play,苹果手机基本都用自带浏览器Safari,茄子快传在国内很少人用,因此UC和茄子的全球总榜成绩,基本就是海外成绩。
仅次于F家旗下的4个社交应用,拿到全球第5和第7(第6是抖音),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但是,浏览器和快传都是工具型应用,就算下载量很高,但有多大商业价值呢?
和国内的UC浏览器自带UC头条一样,UC在海外也集成了UC News,从工具变身为内容型产品,以印度市场为例来感受一下中资头条类app的战斗力——印度的新闻类app中,推特只能排到第4,前三都是中资。
茄子快传10天前刚收购了印度的电影信息流服务——fastfilmz。
再举个有点偏门的例子:
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1.9亿),其安卓榜单第二名是opera news,一款由opera浏览器衍生出的信息流应用,而opera在两年前被昆仑万维收购。
提起昆仑万维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该公司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其创始人周亚辉的”史上最贵离婚“。
《A股最贵!昆仑万维周亚辉付70亿离婚》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914/14879697_0.shtml
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大量中国互联网公司正在以国人没有觉察到的速度在亚非拉生根发芽。中国公司对用户喜好的把控、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强大的运营/推广能力,是发达世界的传统IT公司所不理解的。
信息流和短视频应用,突破传统大厂的重重围堵和复制,在短短两三年内崛起,成为影响国内互联网生态的现象级产品,其实也说明了“老公司”在面对新产品时的迟钝。腾讯无法阻挡他们,海外的F家也很难有对策。
虽然这些应用的日活跃用户(DAU)都在1亿上下,和日活9亿的微信、5亿的qq相比有极大差距,但他们都是著名的“时间杀手”。今日头条的日均停留时长高达70多分钟,这使其总使用时长超过了DAU更大的新浪微博。
“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和信息流应用一样,短视频应用也拥有远超其DAU排名的用户时长排名。抖音、西瓜视频、快手的总用户时长,都超过了DAU大得多的手机淘宝。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就是对用户使用手机时间的竞争。除手游和金融外,互联网最大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而广告收入则可以用一个简单公式计算得到:
广告收入=用户数*平均使用时长*单位时间广告数*广告转换率
短视频和信息流虽然不像搜索广告那样精准直接,但凭借其极长的使用时间和大数据得到的用户兴趣,也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广告收入巨头。
今日头条公司2016年的广告收入是60亿人民币,2017年攀升到近200亿,2018年的目标是保300亿争500亿。百度2017年的营收是848亿,今日头条在短短几年内就攀升到了百度的一半。
对腾讯而言,信息流和短视频app的崛起,就意味着抖音、快手、火山、西瓜、头条等对腾讯占主导的手游、小说、视频业务用户使用时长的瓜分——比如用户在地铁上不看小说不追剧不玩游戏,而是改为刷抖音和头条。
以电商为主的阿里,表面上和信息流/短视频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但是,阿里的营收也主要来自于商品搜索和推荐的广告收入。
阿里在几年前对微博的战略投资,主要因为微博是重要的电商导流平台,而如今,大量淘宝店主开始转移到抖音上打广告,这对阿里平台获得的广告费产生了分割。于是,近段时间也一直有传闻阿里正在对今日头条进行战略投资。
国际上,F家和G家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流广告,开始社交应用、搜索、浏览器内加入信息流服务。
而放眼全球,目前真正专业做信息流和短视频app的公司,基本全是中国企业,国内大火的各类头条和短视频应用,基本都在海外市场快速跑马圈地——在这一领域,中国公司真正走到了前头。
这些新的媒体形态,一方面让众多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翻身暴富、让中国互联网应用快速走向海外。另一方面,塞冬想要说的是,这些app也正在潜移默化对全国、乃至海外群众输出“中国价值观”。
塞冬曾和一位某top短视频公司的资深工程师聊过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这位工程师举了个例子——刚进军东南亚时,这些地区的群众由于接触短视频app不久,也没有足够庞大的市场来支撑专业网红制作团队,生产的内容往往质量堪忧。后来许多东南亚群众开始自发模仿中文版本的内容,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只要足够有趣,语言并不是障碍,中文内容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出去。
下面是越南人民制作的越南TikTok和中国抖音同模板PK,130多万次播放。双方PK的就是中文音乐模板——“我的小可爱,皇冠给你带”。
我们熟悉的各种魔性中文音乐模板,正在被东南亚群众大量使用和模仿。
更重要的是,中国摩登的生活方式、帅气阳光的青少年、欢快专业的歌曲舞蹈、美丽有趣的旅游景点,都正在通过这个下载量top的app在周边病毒式传播。
如今,《海草舞》已经风行整个马来西亚:
抖音上著名的《甩臀舞》被东南亚网红批量复制:
越南人民甚至制作了《用抖音参观中国》的视频合集:
东南亚网友自发搬运的“TikTok China”视频合集,获得了巨量播放:
实际上,“短视频”对我们并不陌生。从90年代开始,全国地方电视台、大巴车上,就经常播放来自欧美的搞笑短视频。若是在前几年,提起“短视频”,全国人民的第一反应恐怕就是欧美人拍的整蛊小短片。这些搞笑视频潜移默化地让人们感到欧美人的生活是快乐、轻松的。
而现在,短视频不仅在向周边输出中国新形象,还正在快速改变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固有看法。
不信问问短视频应用玩得多的人:
提起花海,是否还会第一时间想到日本?
提起帅哥,是否还会第一时间想到韩国?
提起峡谷玻璃桥,是否还会第一时间想到美国?
提起主题公园,是否还会第一时间想到迪士尼?
提起摩登都市,是否还会第一时间想到纽约?
提起无边泳池,是否还会第一时间想到新加坡?
短短几个月时间,最火的旅游城市成了重庆和西安,最火的景点成了洪崖洞、摔碗酒、华山栈道、茶卡盐湖、天空悬廊...五一节的洪崖洞被抖音带得水泄不通。
甚至,西安市和抖音开启了战略合作,以更好地推介西安旅游:
下面这条宣传视频,一晚上收货百万粉丝。
海量用户参与制作、亿级用户点击捧红、大数据推荐筛选、正在重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流程。极其市场化、快速自我迭代的内容生产方式,正在生产出超越传统媒介创作质量和传播效果的文字和视频内容。
中国的人口和经济体量,能养活大量年入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内容生产个人和团队。这种世界顶级的物质回报,让中国的网络小说、自媒体、短视频生产能力、效率、质量、竞争激烈度,都成为世界顶级。
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东西,必然是“流行”的,也正是这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市场化作品,正在快速地改变国外人民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固有印象。
对本节总结一下就是:
国内的社交巨头腾讯遇到来自信息流和短视频app的竞争压力,全球的社交巨头,也必将会逐渐感受到中资信息流/短视频企业对其用户使用时长的有效竞争。
信息流和短视频app让中国群众难以放下手机,海外群众也正在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样的“困扰”,从而在根本上加深全球人民对中资app的依赖。
由人民群众自发生产的短视频内容,正在以一种极其高效的方式传播崭新的“中国形象”。其广度和速度,恐怕超越史上任何一类有组织宣传。
从手机硬件、到手机游戏、再到电商支付、最后到信息流/短视频,中国公司正在市场化地大规模输出一整套智能信息服务。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的对美国公司构建的全球信息产业生态的冲击。
中国公司在消费级硬件和应用层服务占据日益重要的全球地位,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大背景。那么,在这个背景下:
中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如何突破?
日益强大的中国IT企业将会对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
个人应当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一大背景、获得更好的事业发展?
我们接着看下一节。
未来的命运
再过五年,如果进展正常,我们大概率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出现1-2家全球出货量超过三星的中国手机企业,中国手机在美国以外市场、iphone以外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在全球智能机出货量占比超过70%。
腾讯+网易的游戏销售额,等于全球其他前10厂商之和,中资手游长期霸榜包括欧美日在内的全球各地区应用市场。
中资电商、支付、打车、外卖等基础生活服务应用,成为占全球人口大多数的、人口密度较高的发展中市场的主流,中国式移动互联网生活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普及。
中资新媒体形态(届时不一定还是信息流和短视频)广泛渗入亚洲国家、有效争夺传统社交应用的使用时长,并在欧美产生一定影响力。
届时,从日本到东南亚到印度,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亚洲核心区,就将是中资互联网公司的天下。再长远来看,非洲未来25-30亿人口的互联网市场,也将是中资主导。
在《破局”中国芯“》一文中,塞冬曾说过:目前芯片市场正在发生着多年未有的重大变局:
互联网巨头庞大的数据中心和手机巨头海量的移动设备,正在全球的计算需求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和PC时代wintel联盟牢牢把控整个生态不同,互联网和手机大厂具有比PC厂商大得多的自主权。
oppo和vivo的例子证明了:手机巨头并不一定需要依赖最顶级的移动cpu,其卖点甚至可能是——和腾讯合作,针对王者荣耀和绝地求生进行系统优化。华为的例子证明了:哪怕麒麟CPU长期比高通旗舰落后半代到一代,也能依靠自身的产品和市场能力在全球取得突破。
极端一点,如果华为/oppo/vivo,和他们的好老乡、同在深莞都市圈的腾讯一起,抛弃高通和安卓,转用麒麟CPU和阿里YunOS,同时宣布腾讯/阿里系的游戏和应用在这套配置下的运行速度更快,消费者们恐怕并不care是不是高通和安卓——或者说,消费者们也没得选。
而在互联网厂商一端,其数据中心使用怎样的计算架构,就更是“我是甲方我说了算”:谷歌推出NPU、阿里推出Ali-NPU,都是巨头们自建硬件生态、将自己的算力和数据迁移到自主计算架构上所迈出的第一步。
互联网巨头和英特尔、英伟达的关系,恐怕将逐渐从软硬件互补合作变为“亦敌亦友”、再继而逐渐演化为“自主替代”——市值5000亿+美元、直奔上万亿美元而去的互联网巨头们,并不甘于将自己的命门长期捏在市值一两千亿美元的芯片公司手里。
上个月底,当芯片风波正在风头浪尖上时,阿里云副总裁李津宣称:“中国只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主义的云,一种是自主可控的飞天云。自主可控才能走得更远。”
李津的这段话在当时引起了一定争议。毕竟,虽然阿里云在自主替代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但现在要说完全自主还是为时过早。在塞冬看来,这更多是在展示阿里的姿态、或者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宣誓。
几乎在同一时间,马云在日本宣称:“阿里已经投资了5家芯片公司,中日等国都应当吸取教训,发展自主芯片,让芯片具有包容性,被全球人民平等、便宜、高效地使用。”
不光是芯片,以学术领域为例,为OPPO/vivo提供AI拍照和人脸识别的商汤科技,在2017年的国际视觉领域顶级会议CVPR上入选了23篇论文,2018年这一数字提升到44篇。2017年的CVPR会议,有中国人/华人参与的论文占到一半,2018年这一数字提升到70%。
庞大的产业需求,正在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充足的经费、数据、以及应用场景,同时也提供了巨量的顶级就业岗位——北京成了全球仅次于硅谷的高薪互联网从业者聚集地。
所以,我们回到文章最开头的倪光南和柳传志之争:是专家主导、国家扶持自主芯片和操作系统,还是让市场来决定产业分工?塞冬觉得,恐怕我们得互相结合一下来思考这个争议:
在10多年前的PC时代,中国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联想能通过并购成为全球PC第一,将中国品牌成功走出去,已属不易。然而,这也决定了了其公司的基因,使其在如今这个时代愈发困难。
在2004年收购thinkpad后,联想连续两届CEO都是外国人,其中2005年-2009年,由戴尔前高管阿梅里奥任职长达4年,也正是他将手机业务以1亿美元卖了出去——阿梅里奥卸任后,又用2亿美元买回来。
长期根植于wintel垄断下PC时代的联想,在自己年营业额达到数百亿美元后,仍然没有意识到时代已变——移动时代的成功公司,无不是以“做生态”为愿景,而不应继续走攒机商的老路。
在移动时代,廉价硬件的提供者,不再是PC时代“神舟“的形象,而是从创业开始就致力于构建生态、成为入口的“小米”。拼配置是要拼的、价格战是要打的,但这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手机只是枯燥的躯体,其核心是其承载小米的灵魂:MIUI、应用分发、浏览器、信息流,以及成为小米智能硬件的操作终端。
请外国人当家、请老人家站台的“老公司”,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具有新基因的新玩家入场:用创新和玩法赢得用户,用数据和算法优化服务、用体量和资本构建生态、并最终向上游基础领域进军,这是我们正在看到的新生代中国IT企业的新面貌。
下图:中芯国际最新订购的价值1.2亿美元的ASML EUV 7nm光刻机。
政府引导、资本开路、不要慌张、相信市场——这是塞冬对这条路线的看法。《破局”中国芯“》一文中所说的中芯国际、京东方、长江存储和本文中所说的手机、互联网巨头一起,正在重塑中国信息产业的基本面。
“Now or Never",是许多美国上层精英对牵制中国的思考——如果现在不行动,未来就没希望了。
再过5年8年,当全球一半人口都在使用搭载中国流片cpu和存储芯片的中资品牌手机,玩着中资手游,用着中资电商和中资支付,刷着中资短视频,看着中资头条。再有外力试图压制中国时,恐怕就不如现在这样容易了。
这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问题,更与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业务上向全球进军、技术上向基础领域进军,是中国IT巨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必经之路。本文中的未来场景能否实现,直接决定了中国信息产业的体量和深度能否更上一个台阶。
阿里和腾讯如今规模已经很大,但仍能保持营收和净利润50-60%高速增长。3年后,这两家公司的年净利润将达到300亿美元以上,市值大概率破一万亿美元,比现在翻番。
北京/杭州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许多都已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亿美元估值(小米、蚂蚁金服、滴滴、头条、快手、美团...),将在未来3-5年继续增长,并逐步IPO,产生新一批从底层翻身的富裕阶层。珠三角的智能硬件企业,员工大量持股的也不在少数(oppo、vivo、大疆,乃至传统巨头华为),加上已上市还在高速发展的腾讯,随着全球化的持续,仍将催生出一批新富人群——这奠定了上述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专业”虽然已被喊“过剩”十余年,但仍然是目前中国增速最快的行业。全球化带来的新增市场空间,将是新一代青年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路径。
本文已太长,就不再继续写下去。本文也只是个开端,中国新产业的故事还有许多。在人口结构老龄化、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当下,能否选对行业、选对企业、登上一列未来10-20年还能继续高速增长的快车,将是每个地区、每个个体都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
后续塞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下笔,用更多数字和案例来探讨我们的未来。
扩展阅读: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为知乎大V塞冬。文章2018年5月22日首发于作者的微信公众号 黔财有话说(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MTE4ODc5Mg==&mid=2650325450&idx=1&sn=212b2e6ebaf381f10237485af6da1734),作者授权风云之声发布。 责任编辑:孙远
知乎专栏:
http://zhuanlan.zhihu.com/fengyun
一点资讯:
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channel&id=m107089
今日头条:
http://toutiao.com/m6256575842